在我國古代有著許多能工巧匠,雖然他們沒有現代那么多方便的工具,但是仍然利用自己的智慧創(chuàng)造出許多優(yōu)秀的建筑,其中應縣木塔就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,接下來排行榜123網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應縣木塔。
世界上最古老的木塔
應縣木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應縣,也被稱為佛宮寺釋迦塔,與比薩斜塔和埃菲爾鐵塔齊名,被譽為世界三大奇塔,建于1056年,是世界上現有最高大的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筑,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木塔。佛宮寺釋迦塔高度達到67.31米,底部直徑為30.27米,總重量約為7400噸,因全塔全靠木材支撐,沒有使用一根鐵釘,被認為是我國古典高層木結構的典型實例,被稱為“中國古建筑斗拱博物館”。
應縣木塔不僅是木結構建筑的代表作,也是中國建筑史的重要標志,其抗震和防雷設計成為科學研究的重要資源,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的經濟文化發(fā)展情況。1961年,佛宮寺釋迦塔被中國國務院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應縣木塔建筑格局
應縣木塔主體結構以華北落葉松為主,配以榆木制成的斗拱,用材達數千立方米。整體構造包括基座、主體及塔頂三部分,運用了上下兩層的設計,下層是正方形,上層則變?yōu)榘私切?。除了外觀的五層六檐,實際上還有四個隱藏的結構層共九層,其中“暗層”為雙層環(huán)狀結構,提升了塔體的強度。明層內有佛像供奉,首層的釋迦牟尼像高達11米,上面幾層的佛像則較小。
此外,該塔使用了400多種斗拱,內外雙層立柱的平面構造為八邊形,內圈有8根主柱,外圈有24根主柱,形成雙層筒式結構。此結構設計使得內柱周圍的空間為佛堂,供人供奉釋迦牟尼像,內外柱間的空間作為朝拜通道。
應縣木塔千年不倒的秘密
應縣木塔經歷了多次強度在五度以上的地震挑戰(zhàn),不僅需要承受風霜雨雪的腐蝕,而且還包括自然和人為的保護因素,但這一千年故宮的結構設計使其始終不倒。
首先,塔的結構是建立在石座層和地宮上的,其針尖狀設計降低了重心,使其具有抗倒伏的能力。此外,應縣木塔的承重點在地表附近,這是它在唐山大地震中能夠存活下來的重要原因。
其次,這座木塔采用了榫卯構造方式,形成了一個保護框架,這樣可以避免裂解等問題。木塔的內外都設置有柱網,每一層都通過柱、梁、斗拱互相嵌套,形成了一種套筒結構。
最后,古老的榫卯設計使得斗拱之間并非僵硬連接,能夠在受到地震或大風的側向力時,木料間會有一定的位移和摩擦,以此吸收和損耗部分能量,從而調整塔的形狀,這種設計至今仍被認為是理想的抗震結構。